2017年12月4日星期一

《海里有鳄鱼》


书名:《海里有鳄鱼》
作者:法毕欧 . 杰达
出版社:宝瓶出版社
形体:翻译文学

一位阿富汗難民到意大利尋求政治庇護,過程中翻山越嶺、多次被遣返、藏在卡車夾層中越過邊境。最終,他遇上了善良的寄養家庭,取得了意大利的居留權。
.
這本書改自真人真事,從書裡可反映出當時歐洲的難民政策還挺開放 ( 書裡的時間線應是 2004 年左右 )。這幾年敘利亞內戰及神權國崛起的關係,歐洲湧現了大批的難民潮,除了默克爾開放德國的大門 “迎接” 這批難民外,其餘國家選擇關門閉戶或限定難民人數。這和歐洲不斷遭受恐襲的原因息息相關。未來歐洲是否會伊斯蘭化也是個未知數。關門閉戶自是難免。
.
今年緬甸若開邦發生多起 “緬軍剿滅羅興亞族” 的事件,馬國政府第一時間對羅興亞難民噓寒問暖、派送物資。此舉引起了百姓的撻伐,這和我們想像中對難民持有的憐憫同情大相徑庭。我想,人民怨的是政府對羅興亞難民過於開放的政策,網民在每篇有關這類的報導中不經思考便散播負能量,那段時間臉書烏煙瘴氣,看了晦氣。
.
中共清除低端人口雖和難民事件沒什麼麼關係,然而那些被清除的北漂一族、老弱病殘等貧困人口某種程度上和歐洲難民相似。不同的是,這是自己的國家將自己給攆走;而歐洲則是拒絕外國難民的湧入。中共妥妥地刷新了我的認知:原來貧困也是一種錯誤。
.
《海裡有鱷魚》的主角恩亞托拉曾說,阿富汗不等於塔利班。他小時候,一群塔利班分子勒令關閉他就讀的學校,因為他們的課綱 “違背了上蒼的旨意”。老師和校長拒絕關閉,塔利班就開槍把他們射死了。恩亞說,學校的存在並不是違背上蒼的旨意,塔利班只是害怕,害怕一旦學生有了知識,便會發現塔利班的所作所為都是錯的。這很可怕,攝政者若不願百姓知道真相,便會從教育開始,如篡改課本。這是一種凌駕於萬人之上的不對等關係。也許這就是共產主義?
.
上學期老師在課堂和我們分享這本書。真的很好看。
.
向所有移動人致敬。

2017年9月18日星期一

《伊斯兰国》读后感



书名:《伊斯兰国》
作者:派崔克  . 柯伯恩
出版:好优文化
形体:当代历史

  本书其中一篇导读说道,“如果我们都认为法西斯主义兴起有一定的历史、政治、社会与经济背景,而非 ‘德国或意大利文化的劣根性’,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双重标准,认为伊斯兰国只是直接由意识形态催生,而应该考量到,这必然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政治、社会与经济背景所孵出的怪兽。”

  自波斯湾战争爆发以来,中东政局从未真正稳定过。一般人提到中东,脑海中浮现的影像必离不开 “战乱”、“炎热”、“伊斯兰教” 等,因此当 IS 秉着 “伊斯兰教义” 崛起并攻城掠地后,“恐怖份子” 与伊斯兰教自然被人们赋予了相等的意义。事实上,伊斯兰教本身已分支出许多的教派,被 IS 列为精神支柱的是逊尼派底下的瓦哈比教派(通俗地说,瓦哈比教派属于较保守且激进的伊斯兰支派)。由于中东地区长期以来的动荡以及和西方各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我也不太明白 IS 的空降是基于什么理由,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叙利亚内战和伊拉克的马利基政权是培育 IS 的温床。

  说到革命,不由得想起我所待的国家,几乎每一年所举办的净选盟和平集会。不知道谁曾对我说过,革命是要流血的,好像当年的五四运动与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叙利亚内战或多或少受 2011 阿拉伯之春的影响,有的国家成功促使政府改组,有的国家成功使当时的政权倒台(利比亚、埃及)……革命能换来全新且受人民接受的政权,但革命的代价却是局势的不稳定,及党与党之间剑拔弩张的氛围。革命胜利了,国家会暂时陷入无政府状态,那时便是各领导人见仁见智的时候;革命失败了,人民依旧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被迫接受通货膨胀的蹂躏,与无限期偿还贷款的恶性循环中。和平集会,什么时候才能拥有显著的见效,依旧是未知数。

2017年9月4日星期一

《查令十字路84号》读后感



书名:《查令十字路84号》
作者:海莲 . 汉芙
出版:时报出版
形体:翻译文学


《不曾相遇,卻相識了二十年》

  書不厚,內容是購書者海蓮 ● 漢芙與馬克 & 柯恩書店之間長達二十年的書信來往,看似平常無比的書信,集結起來卻頗有韻味,伴隨著深深的感動。

  唐諾在序中寫道,若非得給愛書者設個朝聖地,如同穆斯林對麥加朝聖的嚮往,那麼位於倫敦的查令十字路 84 號便是那目的地了。現今查令十字路 84 號已不再是馬克 & 柯恩書店,而是 [ 柯芬唱片行 ],書迷只能透過瑪莘形容的 “這是一間活脫是從狄更斯書裡頭蹦出來的可愛鋪子” 來給書店進行想像。


  作品裡頭,住在紐約一座 “搖搖欲墜、被白蟻侵蝕的老公寓” 裡頭是一名窮困的作家海蓮 ● 漢芙。她是一名古書愛好者,獨愛英國文學,唯她認為美國的書店和出版社所發行的書 “大都很爛”,偶然之下發現了位於大西洋另一端的倫敦古書店——馬克 & 柯恩書店——所刊載的廣告,從此開始了她和該書店的書信購書來往。海蓮 ● 漢芙是名很有趣的美國女性,從她的字裡行間可品讀出她是名極有想法且行事瀟灑果斷的女子。

  英國倫敦那一頭,主要給海蓮回信的是馬克 & 柯恩書店的經歷法蘭克 ● 鐸爾。他如傳統的英國老紳士,謙遜有禮之餘不乏帶點英國人的自嘲與傲嬌。他在書店工作了四十餘年,據妻子諾拉所說,他極富學識,且不吝於和他人分享,是名 “不可多得的好人”。

  二十年的購書間,海蓮從那兒購得了不少好的舊書。譯文中的書本標價大都介於一至三美元,讓我開始疑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二手書,標價都這麼低嗎?且書本都是裝幀良好、擁有悠久歷史的原版書。不知道是書價低還是那個年代的物價本該如此,但不得不說海蓮真的收藏了許多傳世經典。

  除了購書外,海蓮也常寄些物品給書店,乾燥蛋牛舌罐頭什麼的。那時二戰結束不久,英國的物資短缺,僅能配給基本的生活用品和食物,海蓮的慷慨無形中加深了她和書店之間的情誼。從 1949年直到 1969年,這二十年的時間裡,馬克 & 柯恩書店已在海蓮心中築成了一座獨屬她的城堡,儘管這期間她從未到過查令十字路。

  書信溝通總是能帶給人不可多得的奇妙感情。現在的通訊方便多了,卻也顯得有那麼一點冰冷了。又有誰能在網絡中和某個人保持二十年的聯絡毫不中斷,且通信記錄能被完整保留下來的?世界變得太快,我第一次使用網絡即時通訊是 MSN 崛起的時候,之後是 Friendster、臉書,直到現在的 whatsapp...通信記錄自然沒法還原,只有某些只言片語存留在腦袋中。


  若有機會到倫敦,除了貝克街 221 號 B座外,查令十字路 84 號應是必留之地。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读后感



书名:《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
作者:村上春树
出版:时报出版
形体:旅游散文、日本文学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村上春树的书。村老的作品耳熟能详,几乎每本都听过,如最著名的《挪威的森林》、《奇鸟形状录》、《1Q84》等等。然而,因为我对文学的鉴赏起步较慢,升上大学后才开始接触文学作品,为了不让自己有阅读困难,便先挑最轻松的纪行文集(旅游散文)来读。

  读了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村老的生活情调。有人说,村老不是典型的日本作家,他较“欧美化”,这点可从他的旅游散文中看出。他是名非常喜欢音乐的人,书中提及纽约爵士俱乐部的各个历代爵士乐,让我看得眼花缭乱;他在前往芬兰时也提及《芬兰颂》的创作者西贝流士,好吧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大师的名字。一个爱好音乐的人,总是能散发出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不是流行音乐),村老虽已上了年纪,然而他缓慢却富有情调的生活,值得人们去学习。

  除了音乐,村老也着迷于跑步。本书的开篇便是《查尔斯河畔的小径》,讲述了他在波士顿生活的那段期间如何沿着查尔斯河畔跑步,及种种体悟。说到波士顿,让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波士顿马拉松恐袭事件,后来在散文末尾发现村老也有提及这事。我不知道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我连波士顿在美国东岸还是西岸都搞不清楚,但我想,村老必定对这场恐袭事件有另一番体悟,因为他也曾参与过波士顿马拉松大会。

  另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冰岛篇。村老受邀前往冰岛参与作家会议。冰岛这个国家,之前对它起不了任何兴趣,毕竟我不喜欢冰天雪地的氛围。加上它靠近北极圈,我认为我一辈子也不会前往这个地方。就好像斯瓦尔巴群岛那样,因为离世界太远,终其一生也不会与这些地方有任何瓜葛。村老的冰岛游记让我对它产生了兴趣,因为他说,冰岛是个充满艺术家的地方,几乎人人都爱阅读,且依据人口比例,算是出产作家与艺术家最多的国家之一。因为人口少,皆不见高楼大厦,只有火山、湖、与平房。我喜欢这样的地方。尽管我还是不喜欢冬天,不喜欢纬度高的国家。

  另外,寮国篇算是本书的重点篇。寮国(我习惯称为老挝)离我所处的国家很近,因此也许有一天会拜访这神奇的土地。寮国不似柬埔寨,以古迹闻名世界;不似泰国,以海滩和文化闻名世界;也不似越南,以摩托车闻名世界。它就像一颗未经雕琢的玉,安安静静地待在中南半岛之间,迎接极少数人的青睐。我在想,寮国应该是文青们的朝圣地,因这里不繁华喧嚣,观光客不多,只有湄公河静静地流淌在其中。直到现在,依然很多人不知道寮国在地球的哪一端,也有许多人问,寮国到底有什么好玩?有什么值得观光的地方?

  村老在越南转机时,被一个越南人问,寮国到底有什么?为什么去那儿?村老在书中写道:那么,寮国到底有什么?或许是个很好的问题。不过被这么一问,我也无从回答。因为,就是要寻找那什么,现在才要去寮国,这不就是所谓旅行这回事吗?

  对啊,就是要寻找那什么,所以才要去某个地方。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村老待过的地方,大多很冷门。不是普罗大众眼中的热门国家。即使是热门国家,我发现他总爱往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在希腊撰写《挪威的森林》期间,他就住在米克诺斯岛;拜访意大利的时候,他厌恶罗马的拥挤,独爱托斯卡纳;在日本时,他和几名好友前往熊本县,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村老是名很有意思的人,虽然没读过他其他的作品,但他的旅游观念,我非常欣赏。

摘录:
湄公河,简直像一种巨大的集合无意识般,一边刨刮着土地,在各个地方招收伙伴、增强势力,一边粗壮地贯穿大地。并在深沉的混浊中隐藏自己。在巡视大河的风景时,对大自然丰富的恩惠油然兴起感触,并对大地的可怕所带来的紧张同时心存畏惧。

2017年8月8日星期二

中英诗

《感冒》

病菌侵蚀了脑袋
耳里只剩下轰鸣
不知是白血球的讨伐
还是来自这个世界的喧嚣



Influenza

Pathogens invaded my brain
Whining
Is the only sound could be heard through my ears
Is it the charge of the leukocytes brigade
Or merely the hustle and bustle from the world

2017年8月6日星期日

是什么东西提炼了香水
让它挥发后
总是散发出迷离的香味
香水刺鼻
是化学人工产品
无法与野生花
相比
那芬芳刺鼻的香味
进入了鼻腔
直抵神经末梢
让你不由自主地
迷恋
坠落
Obsessed.

2017年8月5日星期六

《Ole Cafe夜晚》读后感



书名:《Ole Café 夜晚》
作者:方路
出版:有人出版社
形体:散文集、马华文学

  说来惭愧,这本散文集我读得心不在焉,因为在百忙中仅能抽出一点时间阅读这本书,因此我未能深入流进方路的文字内。然而,和《挽歌》一样,方路的文字总能予人孤独、寂寥、悲伤之感。

  本书收录了钟怡雯的评论,她评说,方路是名“感伤主义者”,他的散文和诗的主轴通常不是事件,而是高密度的情感,死亡和离别。在前两篇《到河边》和《时光于我》,可明显地看到方路感伤主义者的风格,事件背景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环,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才是他所要表达的。

  方路的作品中,雨是最常见的场景描写。他写雨,和一般人写雨不一样。我特别喜欢方路描写雨落下时的情境,仿佛你真的身在那场绵绵细雨或滂沱大雨中,无法离开。那种寂寥、孤独,却又矛盾地享受在其中,你无法清楚说出那感觉。

  没见过方路本人,但观其照片,看似是名大块头,可心思一定非常细腻,否则也写不出这么细腻且优雅的作品。每每读完方路的书,我的读后感总是写得不长,因过长的读后感无法烘托出方路的内心世界,唯有简短的篇章才能诠释之。

  文句摘录:

  萍水能否相逢,有时,宴会成了一种契机,看到曾在生命中熟悉但随时光流失逐渐疏散的友人,有了见面理由。

摘自——《玉卿喜宴记》

2017年8月2日星期三

梦者

  他附在我耳边呢喃,“我也很喜欢你,就好像你那么喜欢我。”

  场景是熟悉的外婆家。

  不知道这则梦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他忽然跑进我的梦里来,教我措手不及,教我难以从睡梦中清醒,只想待在梦中,眷恋那份直白的温暖。

  似乎已有三个月了。三个月,足够让我将事情看得透彻,从曾经的当局者迷,变成迄今的旁观者清。三个月前的无理取闹间或暗暗的嫉妒,如今看起来竟是那么一文不值。

  和傻。

  几周前的某夜,为了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我拜托他帮我填写。他说,打字太麻烦了,不如通电话吧,让我边听边记录下来,这样更直截了当。我说好。毕竟,已有三个月没同他好好说话了。

  那是凌晨两点的电话。他的声音从城市的另一端传到我的耳畔,直抵神经末梢,再传入我的心里。我竟有种久别重逢的错觉。尽管每周都可看见他。

  除了回答调查报告的问题外,他还问候了我几句。我只是被动地回答他的问题,并没主动提出什么,连寒暄都成了一种奢侈的愿望。

  三个月,宛如三年。

  听着他的声音,某种莫名的感觉包覆着我,使我深信三个月前的事已一笔勾销。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冰释前嫌。但我知道,我们早已回不去了。彼此已没有再需要对方的理由。

  那辆本田不再是我路上最留意的东西了。

  无论梦里梦外,他的轮廓无比清晰,那么近,却那么远。

2017年8月1日星期二

《类似过敏症的布尔乔亚之轻》读后感


书名:《类似过敏症的布尔乔亚之轻》
作者:牛油小生
出版:有人出版社
形体:散文集、马华文学

 读牛油小生的书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似乎在咀嚼着那字里行间,无可名状的某种隐喻。仿佛进入了由他的文字所构成的平行世界,在那里与他共舞,彼此交换着素未谋面的契合,转圈,曲终,舞未尽。

  若说对文字的解析能力和图像想象力,他远远不及龚万辉(龚也是我很喜欢的作者之一);若说运用文字把玩和酝酿某种浓浓的情绪和拥有随时迸发的力量,他远远不及方路,可就是没来由地喜欢他和他的文字。

  也许是隔着文字,和他的灵魂产生了共鸣。

  世间很奇妙,在茫茫书海中,你一眼就发现了它。它正摆在书架的下方,并不在一般眼睛所能触及的水平线上,可你就是第一个发现到它。读完《列车男女》,对牛油小生产生了一点兴趣,急不及待想从图书馆借走《类似过敏症的布尔乔亚之轻》,没想到在一昼间便读完了。

  我想,产生兴趣并从此喜欢上他的原因,无非是彼此间有共同点(这点他当然不会知道)。他乐于在列车上观察行人,偶尔会没来由地感触,曾听过 Sting 的《Englishman in New York》,读过《都柏林人》,对时局与道德伦理的观点,爱好意大利餐且只点 Carbonara……尽管这些共同点看似微不足道,可当你以为这辈子只得独自享受这些鲜为人知的小爱好时,某个在远方且素未谋面的人正好和你一样,钟意这一切生活上小小的享受,你会不由自主地假设自己与对方的脑电波连接了,无论这是否是自己与自己的游戏。

  借用序章林春美的引言,《类似过敏症的布尔乔亚之轻》是“繁华都会神经质男子的内心独白”。牛油小生确实很优秀,尤其在散文间的感情投注,我不知道一般人怎么能将内心翻腾汹涌的感情都幻化成一个个优美却理智的文字,读起来异常流畅,有种顺利完成百米赛跑的酣畅淋漓。这本散文集似是让读者参观牛油的童年与少年纪事,以及成长后的点点滴滴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你会感觉自己正和牛油一起长大,窥看了你从未参与过的过去。

  我最喜欢《流水丹青》和《在凤凰遇见的两个人》。在还没读《在凤凰遇见的两个人》前,我以为我会很喜欢《趾鸡伪鸭》,毕竟那种仿欧式的调调向来是我的心头所爱。《流水丹青》获得第十一届花踪文学马华散文评审奖,里头述说了林李对决和牛油学书法时的情境,我从未想过羽球竟可以和书法挂钩,或反之。《在凤凰遇见的两个人》则描写了他在沱江时碰见的人事物,其中他在刘大炮的染坊的经历超有画面感,我的脑海不知不觉地勾勒出刘大师苍老的面容及佝偻的背影,还有牛油被刘大师说服买下祝寿图时的模样……

  我想,所谓的叙事能力强,便是让你在阅读时感觉自己在看一部电影或短片。

  以下摘录我很喜欢的段子:

  钢铁城市就是我们的森林,挤满人潮的广场就是我们大海——虽然我们厌恶这一切,但这毕竟不是上一代所谓的荒原,没有人愿意离开。

摘自《我们不是囧,我们只是长得囧》

2017年7月27日星期四

周期循环

 睁开眼。她的脸庞是你来到这世界的第一缕阳光。她笑。你也跟着咧开嘴笑。爬着身。她跟在你的后方。口中的叮嘱是清脆的早晨诗歌。你不明就里地继续向前爬。蹦跳着。她抓住你的手掌心沁出了汗。目送你那怀着好奇与兴奋的身影步入学堂。你看不清背着光的她。奔跑着。她的便当盒洒了教室一地的暖意。白饭青菜萝卜马铃薯鱼片。你的唇齿留香是同学艳羡的时光。飞驰着。她的叮咛成了一双翅膀的刽子手。日后成了缄默的刀刃。你的视野只延伸至尽头的一百八十公里时速。拖走着。她的眼里盛满了逆时光的泪。嗷嗷待哺直至大学离家。你的眼角余光是五百公里之外的象牙塔。行走着。她的熨斗是西装的存留衣香。手微颤脚步蹒跚。你的作息是她的隔离。漫步着。她没说话。她说不了话。你和她之间是一面玻璃窗的距离。驼背着。她的笑靥是檀香寺的一颗明珠。她藏匿在数不清的白色颗粒里。你的鞠躬是白雏菊的睥睨。


 睁开眼。你的脸庞是他来到这世界的第一缕阳光。你笑。他也跟着咧开嘴笑。

《列车男女》读后感




书名:《列车男女》
作者:牛油小生
出版:有人出版社
形体:散文集、马华文学


  同样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去年的某一天,我还差点要把这本书给买下来,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许是担心自己再次读不懂文学,只好将它给放回书架上,转奔网络言情小说。

  可想而知,升上大学前的我是有多么不知世事。成日沉浸在网络小说里面逃避现实。甚至自以为很懂现实。

  说回《列车男女》。今年的花踪文学研讨会里,同学汶洁问我认不认识牛油小生,因她在 Plenary Hall 外头看见他。我说不认识,但这名字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听过,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去年在书店的那一天,对这名字的惊鸿一瞥。

  牛油小生本名陈宇昕,是马华文坛内的八字辈,我所读过的其他八字辈的作品就只有方肯。八字辈的文笔和前辈们不同,他们似乎更贴近我所认识的生活(我是90后的孩子),读起来也具有另一番味道。《列车男女》里包含了列车篇和 PSI笔记篇,作者将他在列车里的感悟及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而PSI笔记则是邻国烟霾随着西南风飘到西马半岛和新加坡时所记录下来的,类似日记的散文。我个人比较喜欢 PSI笔记,因为里头牵涉到许多当今我国时局所面临的窘境,牛油小生的文笔不尖锐但句句戳到其核心点,让人读起来异常爽快(?)

  在读《列车男女》时,仿佛是在听 Sting 的《Shape of my heart》,有种繁华都会里一个人对着钢骨森林发出梦呓的寂寥感。城市的节奏太快,政局动荡不安,看似平静的社会底下藏着一只随时爆发怒吼的巨兽,不知道谁能降住它,也不知道谁会唤醒它。

  这篇读后感,自觉写得不够深入,以后会再重写。在此摘录书中我很喜欢的几段文字。


  埃德蒙 . 伯克说的:“恶人得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观。”

  小丑再滑稽,技法再漏洞百出,最可怕还是,沉默的大多数,总是善意默许恶行,甚至沦为鲁迅笔下,那些纯粹只为看热闹,还一边抽水的,可怜的看客。

  ……而我不正也是这样吗?

2017年7月23日星期日

《挽歌》读后感





书名:《挽歌》
作者:方路
出版:有人出版社
形体:微型小说集、马华文学

  若文字有声音,那么方路的文字便是夹杂着雨声和河畔凉风吹过的声音。若文字有味道,那么方路的文字便是抑郁和哀沉的味道。

  当我的学生证终于被发下来后,我便迫不及待到图书馆的马华文学区,随手取了一本不厚的书,过过借书的干瘾。我从未认真品读本土创作(少年小说除外),虽然常听闻这些马华作家的名字,奈何年少时无法细细咀嚼这蕉风椰雨下成长的文字,因此在阅读的旅程上,我比其他人慢了一步。

  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除了长篇小说以外,微型小说竟然是我第二个喜欢的创作形体。这部集子里的每篇作品,具有死亡和乡土的气息,几乎每篇都牵涉到亡者,然而我却没感受到当中华人出殡仪式中的吵嚷和号哭,只有深沉的、寂静的哀悼。实属挽歌。

  我最喜欢的两篇作品为《缄口之河》和《树上旅者》。《野生雨》也是其中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微型小说。《缄》和《树》都与环境课题有关,那些把大自然当成家园的人,在失去家园后,方路都将人们的心情描写得极为细致:“……他一时不知要继续往前走向更深的河谷,或回到河的上游,回到树已被砍伐的部落……”(摘自《缄口之河》)

  有些作品我读不懂,尤其是大约一百字的微型小说。因为读不懂,我只能欣赏方路的文字的美,并将当中的语句都在脑海里排练,好让以后自己也能有所输出。(读完后我还真的去创作了一篇微小说,哈哈)我盼望有那么一天,我是读得懂的。

  近来的阅读旅程趋向马华文学。系友们多少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而基于我时至今日才涉猎本土作品,因而尚未找到一个属于自己口味的作品。方路的写作风格即使不是我的心头挚爱,但他的文字,却给我开启了另一条通往更深处的门,字字句句都渗透进我的生活里。

  

2017年7月19日星期三

《外公》

 父亲节要到了,然而此刻我并不想写父亲。自小我的父母就离异了,父亲这个形象于我而言不过是陌生与冷漠的代名词,我并不想以矫情的手法来描述父亲过去所对我们做的种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于是,我决定写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在家族里算是一名传奇人物。至少他是这么承认的。

    即将迈入七十大关的外公,脸上的皱纹多了,当年的啤酒肚宛如放了气的气球般渐渐下垂;他并不是个魁梧的人,顶多才一米六二,然而细小的双眼折射出熠熠光芒——是对这个世界的愤世嫉俗与不服输。他是叶家人当中肤色最黑的那个,据他所说,是因为年轻时常跟随上司走遍马来半岛的各处森林,因此这是太阳留给他的最佳印记。

    他常说他年轻时的故事,尤其是紧急法令时期的故事和五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我对日据时期的马来亚历史较有兴趣,奈何外公是1948年出生的,对几年前日军如何肆虐马来亚的境况毫不知情,他所知道的只有从他父母亲那里传下来的口述,无法身历其境。此外,他还特别爱吹嘘当年如何以一名优等生的身份勇夺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书法比赛殿军。每当说到他中学时期的丰功伟绩,我外婆总是在旁嘀咕:“从循人中学被退学到隆中华独中,结果还不是连一张高中毕业证书都没有?”

    当年,外公的父亲(即我的曾祖父)是吉隆坡赫赫有名的橡胶园园主,常和英国人打交道。他意识到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刚好我的外公又是众多子女当中最聪明、最有抱负的一个孩子,因此曽祖父花了一大笔钱把我的外公送到循人中学念书。由于当时家境不错,外公是位名副其实的“不学无术的太子爷”,因而在诸多逃学和惹是生非的记录中,被学校勒令退学了。曾祖父不死心,坚持将他送到另一所独立中学受教育,然而他仅仅在隆中华独中度过了半年的高中一生活,便因种种的不良记录而再次遭学校开除。这是他获得书法比赛殿军后的事。据说曾祖父被外公的叛逆和倔强气得中风了。

    时过境迁,外公已不再是当年充满棱角又带点戾气的小伙子。然而,相信我,他的那股牛脾气、固执和愤世嫉俗从来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还越积越厚。每当街上有人惹怒了他,他便嚷嚷要和对方干一场架,殊不知他老态龙钟,压根不是对方的对手。他还常常边看电视新闻边对国家大事破口大骂,说要是当年英国人没赶走马共该多好。

    要说外公温柔的时候,我只曾在他打理小小的茄子园时、和孙子孙女们说话时、抱着哭泣的妈妈时、及在牵着外婆的手漫步在茨厂街时见过。他眼里的柔情,足以融化任何一人。

11.30pm

13/6/2017

2017年7月17日星期一

《海峡边城》读后感



书名:《海峡边城》
形体:长篇小说  (马华文学)
作者:方肯
出版:有人出版社

  “柔佛海峡像什么?”这是左手曾经问过主角筱家的一个问题。

  约是两三年前,我在书店被这本书的提案吸引,于是便将它给买了下来。当时的我还不懂得欣赏马华文学,更是看不懂所谓“从不同视角叙述故事”的描写方法,所以我的书签从那一刻便停留在大草的篇幅中,没有再向前迈进过。

  上了大学后,我才开始重新接触马华文学。也许是中学毕业了的关系,我从之前的看不懂与不理解,演变成现在的看得懂与无限唏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海峡边城》描述的是一群宽柔中学高中好友的成长故事,根据年份描写主角们高中以后的人生及心理活动,非常真实,且平淡中带点寂寥的色彩。

  女主角筱家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第一章便是由她的视角为出发点。其后,由由、小柔、大草、铁蛋、左手、阿绿便轮流替换视角,高中毕业后,这群好友都去了哪里?这些年来,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这些统统都由主角们代为叙述。

  由于我不是柔佛人,因此我对书中描写的某些柔佛人的集体回忆之地点摸不着头脑,譬如百万镇、Danga BaySutera Mall 等等。我只好把这些地方都代入成吉隆坡的金河广场、茨厂街、谷中城购物中心 etc.  但这也无阻我阅读的乐趣,哈哈。这部小说和我曾经读过的一部中国青春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有点相似,都是述说一群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当中不乏一些遗憾、背叛、无奈的存在,比如筱家和小柔的决裂,由由和阿绿错过了彼此之类的。

  这里稍微提些我的个人感觉。我不知道为什么由由那么抗拒阿绿,虽说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难以找到像阿绿那样即使高中毕业后依然默默守护在女孩身旁直到三十多岁的一个具体人物,然而这也表明,不是每一段守护都可换来对方的回首。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拥有徐太宇的幸运。不过,难道就因为这样而放弃继续爱自己所爱的人吗?我认为不是的。只要你爱的那个人,最终使你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这也没什么值得惋惜的。只能遗憾,最终对方选择的始终不是你。

  接下来其中一个小说的转折人物是——小柔。小柔是个非常文静乖巧的女孩,话不多,常常只是默默聆听你的诉说,是个非常好的聆听者。她出生于一个破碎的家庭,自小父母离异,还被妈妈唾弃,因此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她冒充筱家和左手在一起,后来还未婚先孕,看到这个部分我挺感慨的。一个女孩的一生就这样了。我是否该庆幸铁蛋对她的不离不弃?

  如果,你怀念年少时的那段岁月,并偶尔会好奇曾经和你一起逃课、上厕所、到食堂吃饭的伙伴们现在的生活,那么这本书,值得你细细品味。

2017年7月3日星期一

《Another Day In Paradise》





  前几个月,在前往法语班的路上,偶然在车里听见这首歌。

     这首歌的旋律像羽毛般不停地撩动我的心,撩得我痒痒的。一瞬间,无数画面在我脑海里产生。我知道这么说实在太装文青。

    后来,我在 YouTube 成功找到这首歌,叫作《Another Day in Paradise》,由 Phil Collins 1989年发表演唱。我一直很喜欢 Phil Collins,然而我竟不知道这首歌的存在。

    歌词内容以顺叙的手法描述流浪者的故事。流浪者的挽歌。

 话不多说,一起来听听吧。

2017年6月27日星期二

《有个旅人》读后感


书名:《有个旅人》

形体:旅游散文集

作者:施月谭

出版社:国际运通地图社出版有限公司



  这是一部旅游散文集,作者通过文字描绘了她一脚步入西藏后直到约旦的心境与故事。和一般有点走马看花似的游记不同,《有个旅人》内的每一篇文章较富有文学性,且脱离不了作者自身的感受与心情。这几个月我才开始接触旅游散文,第一本接触的是林悦的《失眠书》,由有人出版社出版。我非常喜欢林悦的文字,也喜欢这样对旅途的描述方式,因此往后我只会阅读旅游散文,而非游记或攻略。因为这较合我的胃口。

  作者施月谭是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子,她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便背负了42千新币的贷学金债务,每个月得咬紧牙关偿还三百令吉的贷款,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使她喘不过气来。后来,换了一份工作后,她用两年的时间还完了贷款,再用半年的时间攒下了一笔钱后,就毅然而然地辞职了。从此踏上旅途,不知何年何月才会归来。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西藏观看天葬仪式,因此我不清楚作者背包游的第一站是否是西藏,抑或泰国。关于西藏的游记和文章,我读过不少,几乎每一篇都述说拉萨的美、布达拉宫的庄严肃穆。然而此篇却不同,作者认为布达拉宫于藏民而言,是神圣的、遥不可及的地方;于旅者而言,则仅仅是用钞票就可以进去参观的地方。

  从西藏一路到约旦,虽间中时间上有脱序,但还是减少不了阅读的趣味。作者在新疆遇上七五事件,在巴基斯坦遇见濒临绝种的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军的后裔——卡拉什人,在伊朗体会到伊朗人民对霍梅尼现有政权的不满,在阿富汗邂逅风筝比赛(让我想起《追风筝的人》),在叙利亚和旅伴波一起在修道院沉思,在黎巴嫩看见当地的繁荣与开放,在土耳其的底格里斯河追溯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约旦体会贝都因人的狂放不羁……

  若不是在路上,作者恐怕不会经历这么多一般旅行团不会经历的事。

  我挺佩服作者孤身一人上路的勇气。她身为一名单身女子,竟然有勇气搭陌生人的顺风车、露宿街头、逃票……据她说,她将每日的花费控制在10美金以内,倒不是为了挑战自己,而是只有一个原因——她没足够的钱。她的毅力和坚持让我折服。若换作是我,早已打道回府了。尽管我一直以来都有背包周游列国的梦想。

  另外,我想说,是否每个旅人都有点厌世和愤世嫉俗呢?我不知道,但我从林悦及施月谭的笔触里,深刻体会到她们对现世的不满,以及浓浓的傲气与自尊。我想,正是因为不满于现实,才会打算出走吧。或许他们在旅程当中,能收获更多,尽管需要日晒雨淋、无法回家。


  他们都有一个不羁放纵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