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星期一

《海里有鳄鱼》


书名:《海里有鳄鱼》
作者:法毕欧 . 杰达
出版社:宝瓶出版社
形体:翻译文学

一位阿富汗難民到意大利尋求政治庇護,過程中翻山越嶺、多次被遣返、藏在卡車夾層中越過邊境。最終,他遇上了善良的寄養家庭,取得了意大利的居留權。
.
這本書改自真人真事,從書裡可反映出當時歐洲的難民政策還挺開放 ( 書裡的時間線應是 2004 年左右 )。這幾年敘利亞內戰及神權國崛起的關係,歐洲湧現了大批的難民潮,除了默克爾開放德國的大門 “迎接” 這批難民外,其餘國家選擇關門閉戶或限定難民人數。這和歐洲不斷遭受恐襲的原因息息相關。未來歐洲是否會伊斯蘭化也是個未知數。關門閉戶自是難免。
.
今年緬甸若開邦發生多起 “緬軍剿滅羅興亞族” 的事件,馬國政府第一時間對羅興亞難民噓寒問暖、派送物資。此舉引起了百姓的撻伐,這和我們想像中對難民持有的憐憫同情大相徑庭。我想,人民怨的是政府對羅興亞難民過於開放的政策,網民在每篇有關這類的報導中不經思考便散播負能量,那段時間臉書烏煙瘴氣,看了晦氣。
.
中共清除低端人口雖和難民事件沒什麼麼關係,然而那些被清除的北漂一族、老弱病殘等貧困人口某種程度上和歐洲難民相似。不同的是,這是自己的國家將自己給攆走;而歐洲則是拒絕外國難民的湧入。中共妥妥地刷新了我的認知:原來貧困也是一種錯誤。
.
《海裡有鱷魚》的主角恩亞托拉曾說,阿富汗不等於塔利班。他小時候,一群塔利班分子勒令關閉他就讀的學校,因為他們的課綱 “違背了上蒼的旨意”。老師和校長拒絕關閉,塔利班就開槍把他們射死了。恩亞說,學校的存在並不是違背上蒼的旨意,塔利班只是害怕,害怕一旦學生有了知識,便會發現塔利班的所作所為都是錯的。這很可怕,攝政者若不願百姓知道真相,便會從教育開始,如篡改課本。這是一種凌駕於萬人之上的不對等關係。也許這就是共產主義?
.
上學期老師在課堂和我們分享這本書。真的很好看。
.
向所有移動人致敬。

2017年9月18日星期一

《伊斯兰国》读后感



书名:《伊斯兰国》
作者:派崔克  . 柯伯恩
出版:好优文化
形体:当代历史

  本书其中一篇导读说道,“如果我们都认为法西斯主义兴起有一定的历史、政治、社会与经济背景,而非 ‘德国或意大利文化的劣根性’,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双重标准,认为伊斯兰国只是直接由意识形态催生,而应该考量到,这必然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政治、社会与经济背景所孵出的怪兽。”

  自波斯湾战争爆发以来,中东政局从未真正稳定过。一般人提到中东,脑海中浮现的影像必离不开 “战乱”、“炎热”、“伊斯兰教” 等,因此当 IS 秉着 “伊斯兰教义” 崛起并攻城掠地后,“恐怖份子” 与伊斯兰教自然被人们赋予了相等的意义。事实上,伊斯兰教本身已分支出许多的教派,被 IS 列为精神支柱的是逊尼派底下的瓦哈比教派(通俗地说,瓦哈比教派属于较保守且激进的伊斯兰支派)。由于中东地区长期以来的动荡以及和西方各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我也不太明白 IS 的空降是基于什么理由,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叙利亚内战和伊拉克的马利基政权是培育 IS 的温床。

  说到革命,不由得想起我所待的国家,几乎每一年所举办的净选盟和平集会。不知道谁曾对我说过,革命是要流血的,好像当年的五四运动与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叙利亚内战或多或少受 2011 阿拉伯之春的影响,有的国家成功促使政府改组,有的国家成功使当时的政权倒台(利比亚、埃及)……革命能换来全新且受人民接受的政权,但革命的代价却是局势的不稳定,及党与党之间剑拔弩张的氛围。革命胜利了,国家会暂时陷入无政府状态,那时便是各领导人见仁见智的时候;革命失败了,人民依旧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被迫接受通货膨胀的蹂躏,与无限期偿还贷款的恶性循环中。和平集会,什么时候才能拥有显著的见效,依旧是未知数。

2017年9月4日星期一

《查令十字路84号》读后感



书名:《查令十字路84号》
作者:海莲 . 汉芙
出版:时报出版
形体:翻译文学


《不曾相遇,卻相識了二十年》

  書不厚,內容是購書者海蓮 ● 漢芙與馬克 & 柯恩書店之間長達二十年的書信來往,看似平常無比的書信,集結起來卻頗有韻味,伴隨著深深的感動。

  唐諾在序中寫道,若非得給愛書者設個朝聖地,如同穆斯林對麥加朝聖的嚮往,那麼位於倫敦的查令十字路 84 號便是那目的地了。現今查令十字路 84 號已不再是馬克 & 柯恩書店,而是 [ 柯芬唱片行 ],書迷只能透過瑪莘形容的 “這是一間活脫是從狄更斯書裡頭蹦出來的可愛鋪子” 來給書店進行想像。


  作品裡頭,住在紐約一座 “搖搖欲墜、被白蟻侵蝕的老公寓” 裡頭是一名窮困的作家海蓮 ● 漢芙。她是一名古書愛好者,獨愛英國文學,唯她認為美國的書店和出版社所發行的書 “大都很爛”,偶然之下發現了位於大西洋另一端的倫敦古書店——馬克 & 柯恩書店——所刊載的廣告,從此開始了她和該書店的書信購書來往。海蓮 ● 漢芙是名很有趣的美國女性,從她的字裡行間可品讀出她是名極有想法且行事瀟灑果斷的女子。

  英國倫敦那一頭,主要給海蓮回信的是馬克 & 柯恩書店的經歷法蘭克 ● 鐸爾。他如傳統的英國老紳士,謙遜有禮之餘不乏帶點英國人的自嘲與傲嬌。他在書店工作了四十餘年,據妻子諾拉所說,他極富學識,且不吝於和他人分享,是名 “不可多得的好人”。

  二十年的購書間,海蓮從那兒購得了不少好的舊書。譯文中的書本標價大都介於一至三美元,讓我開始疑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二手書,標價都這麼低嗎?且書本都是裝幀良好、擁有悠久歷史的原版書。不知道是書價低還是那個年代的物價本該如此,但不得不說海蓮真的收藏了許多傳世經典。

  除了購書外,海蓮也常寄些物品給書店,乾燥蛋牛舌罐頭什麼的。那時二戰結束不久,英國的物資短缺,僅能配給基本的生活用品和食物,海蓮的慷慨無形中加深了她和書店之間的情誼。從 1949年直到 1969年,這二十年的時間裡,馬克 & 柯恩書店已在海蓮心中築成了一座獨屬她的城堡,儘管這期間她從未到過查令十字路。

  書信溝通總是能帶給人不可多得的奇妙感情。現在的通訊方便多了,卻也顯得有那麼一點冰冷了。又有誰能在網絡中和某個人保持二十年的聯絡毫不中斷,且通信記錄能被完整保留下來的?世界變得太快,我第一次使用網絡即時通訊是 MSN 崛起的時候,之後是 Friendster、臉書,直到現在的 whatsapp...通信記錄自然沒法還原,只有某些只言片語存留在腦袋中。


  若有機會到倫敦,除了貝克街 221 號 B座外,查令十字路 84 號應是必留之地。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读后感



书名:《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
作者:村上春树
出版:时报出版
形体:旅游散文、日本文学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村上春树的书。村老的作品耳熟能详,几乎每本都听过,如最著名的《挪威的森林》、《奇鸟形状录》、《1Q84》等等。然而,因为我对文学的鉴赏起步较慢,升上大学后才开始接触文学作品,为了不让自己有阅读困难,便先挑最轻松的纪行文集(旅游散文)来读。

  读了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村老的生活情调。有人说,村老不是典型的日本作家,他较“欧美化”,这点可从他的旅游散文中看出。他是名非常喜欢音乐的人,书中提及纽约爵士俱乐部的各个历代爵士乐,让我看得眼花缭乱;他在前往芬兰时也提及《芬兰颂》的创作者西贝流士,好吧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大师的名字。一个爱好音乐的人,总是能散发出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不是流行音乐),村老虽已上了年纪,然而他缓慢却富有情调的生活,值得人们去学习。

  除了音乐,村老也着迷于跑步。本书的开篇便是《查尔斯河畔的小径》,讲述了他在波士顿生活的那段期间如何沿着查尔斯河畔跑步,及种种体悟。说到波士顿,让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波士顿马拉松恐袭事件,后来在散文末尾发现村老也有提及这事。我不知道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我连波士顿在美国东岸还是西岸都搞不清楚,但我想,村老必定对这场恐袭事件有另一番体悟,因为他也曾参与过波士顿马拉松大会。

  另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冰岛篇。村老受邀前往冰岛参与作家会议。冰岛这个国家,之前对它起不了任何兴趣,毕竟我不喜欢冰天雪地的氛围。加上它靠近北极圈,我认为我一辈子也不会前往这个地方。就好像斯瓦尔巴群岛那样,因为离世界太远,终其一生也不会与这些地方有任何瓜葛。村老的冰岛游记让我对它产生了兴趣,因为他说,冰岛是个充满艺术家的地方,几乎人人都爱阅读,且依据人口比例,算是出产作家与艺术家最多的国家之一。因为人口少,皆不见高楼大厦,只有火山、湖、与平房。我喜欢这样的地方。尽管我还是不喜欢冬天,不喜欢纬度高的国家。

  另外,寮国篇算是本书的重点篇。寮国(我习惯称为老挝)离我所处的国家很近,因此也许有一天会拜访这神奇的土地。寮国不似柬埔寨,以古迹闻名世界;不似泰国,以海滩和文化闻名世界;也不似越南,以摩托车闻名世界。它就像一颗未经雕琢的玉,安安静静地待在中南半岛之间,迎接极少数人的青睐。我在想,寮国应该是文青们的朝圣地,因这里不繁华喧嚣,观光客不多,只有湄公河静静地流淌在其中。直到现在,依然很多人不知道寮国在地球的哪一端,也有许多人问,寮国到底有什么好玩?有什么值得观光的地方?

  村老在越南转机时,被一个越南人问,寮国到底有什么?为什么去那儿?村老在书中写道:那么,寮国到底有什么?或许是个很好的问题。不过被这么一问,我也无从回答。因为,就是要寻找那什么,现在才要去寮国,这不就是所谓旅行这回事吗?

  对啊,就是要寻找那什么,所以才要去某个地方。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村老待过的地方,大多很冷门。不是普罗大众眼中的热门国家。即使是热门国家,我发现他总爱往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在希腊撰写《挪威的森林》期间,他就住在米克诺斯岛;拜访意大利的时候,他厌恶罗马的拥挤,独爱托斯卡纳;在日本时,他和几名好友前往熊本县,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村老是名很有意思的人,虽然没读过他其他的作品,但他的旅游观念,我非常欣赏。

摘录:
湄公河,简直像一种巨大的集合无意识般,一边刨刮着土地,在各个地方招收伙伴、增强势力,一边粗壮地贯穿大地。并在深沉的混浊中隐藏自己。在巡视大河的风景时,对大自然丰富的恩惠油然兴起感触,并对大地的可怕所带来的紧张同时心存畏惧。

2017年8月8日星期二

中英诗

《感冒》

病菌侵蚀了脑袋
耳里只剩下轰鸣
不知是白血球的讨伐
还是来自这个世界的喧嚣



Influenza

Pathogens invaded my brain
Whining
Is the only sound could be heard through my ears
Is it the charge of the leukocytes brigade
Or merely the hustle and bustle from the world

2017年8月6日星期日

是什么东西提炼了香水
让它挥发后
总是散发出迷离的香味
香水刺鼻
是化学人工产品
无法与野生花
相比
那芬芳刺鼻的香味
进入了鼻腔
直抵神经末梢
让你不由自主地
迷恋
坠落
Obsessed.

2017年8月5日星期六

《Ole Cafe夜晚》读后感



书名:《Ole Café 夜晚》
作者:方路
出版:有人出版社
形体:散文集、马华文学

  说来惭愧,这本散文集我读得心不在焉,因为在百忙中仅能抽出一点时间阅读这本书,因此我未能深入流进方路的文字内。然而,和《挽歌》一样,方路的文字总能予人孤独、寂寥、悲伤之感。

  本书收录了钟怡雯的评论,她评说,方路是名“感伤主义者”,他的散文和诗的主轴通常不是事件,而是高密度的情感,死亡和离别。在前两篇《到河边》和《时光于我》,可明显地看到方路感伤主义者的风格,事件背景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环,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才是他所要表达的。

  方路的作品中,雨是最常见的场景描写。他写雨,和一般人写雨不一样。我特别喜欢方路描写雨落下时的情境,仿佛你真的身在那场绵绵细雨或滂沱大雨中,无法离开。那种寂寥、孤独,却又矛盾地享受在其中,你无法清楚说出那感觉。

  没见过方路本人,但观其照片,看似是名大块头,可心思一定非常细腻,否则也写不出这么细腻且优雅的作品。每每读完方路的书,我的读后感总是写得不长,因过长的读后感无法烘托出方路的内心世界,唯有简短的篇章才能诠释之。

  文句摘录:

  萍水能否相逢,有时,宴会成了一种契机,看到曾在生命中熟悉但随时光流失逐渐疏散的友人,有了见面理由。

摘自——《玉卿喜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