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星期四

周期循环

 睁开眼。她的脸庞是你来到这世界的第一缕阳光。她笑。你也跟着咧开嘴笑。爬着身。她跟在你的后方。口中的叮嘱是清脆的早晨诗歌。你不明就里地继续向前爬。蹦跳着。她抓住你的手掌心沁出了汗。目送你那怀着好奇与兴奋的身影步入学堂。你看不清背着光的她。奔跑着。她的便当盒洒了教室一地的暖意。白饭青菜萝卜马铃薯鱼片。你的唇齿留香是同学艳羡的时光。飞驰着。她的叮咛成了一双翅膀的刽子手。日后成了缄默的刀刃。你的视野只延伸至尽头的一百八十公里时速。拖走着。她的眼里盛满了逆时光的泪。嗷嗷待哺直至大学离家。你的眼角余光是五百公里之外的象牙塔。行走着。她的熨斗是西装的存留衣香。手微颤脚步蹒跚。你的作息是她的隔离。漫步着。她没说话。她说不了话。你和她之间是一面玻璃窗的距离。驼背着。她的笑靥是檀香寺的一颗明珠。她藏匿在数不清的白色颗粒里。你的鞠躬是白雏菊的睥睨。


 睁开眼。你的脸庞是他来到这世界的第一缕阳光。你笑。他也跟着咧开嘴笑。

《列车男女》读后感




书名:《列车男女》
作者:牛油小生
出版:有人出版社
形体:散文集、马华文学


  同样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去年的某一天,我还差点要把这本书给买下来,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许是担心自己再次读不懂文学,只好将它给放回书架上,转奔网络言情小说。

  可想而知,升上大学前的我是有多么不知世事。成日沉浸在网络小说里面逃避现实。甚至自以为很懂现实。

  说回《列车男女》。今年的花踪文学研讨会里,同学汶洁问我认不认识牛油小生,因她在 Plenary Hall 外头看见他。我说不认识,但这名字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听过,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去年在书店的那一天,对这名字的惊鸿一瞥。

  牛油小生本名陈宇昕,是马华文坛内的八字辈,我所读过的其他八字辈的作品就只有方肯。八字辈的文笔和前辈们不同,他们似乎更贴近我所认识的生活(我是90后的孩子),读起来也具有另一番味道。《列车男女》里包含了列车篇和 PSI笔记篇,作者将他在列车里的感悟及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而PSI笔记则是邻国烟霾随着西南风飘到西马半岛和新加坡时所记录下来的,类似日记的散文。我个人比较喜欢 PSI笔记,因为里头牵涉到许多当今我国时局所面临的窘境,牛油小生的文笔不尖锐但句句戳到其核心点,让人读起来异常爽快(?)

  在读《列车男女》时,仿佛是在听 Sting 的《Shape of my heart》,有种繁华都会里一个人对着钢骨森林发出梦呓的寂寥感。城市的节奏太快,政局动荡不安,看似平静的社会底下藏着一只随时爆发怒吼的巨兽,不知道谁能降住它,也不知道谁会唤醒它。

  这篇读后感,自觉写得不够深入,以后会再重写。在此摘录书中我很喜欢的几段文字。


  埃德蒙 . 伯克说的:“恶人得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观。”

  小丑再滑稽,技法再漏洞百出,最可怕还是,沉默的大多数,总是善意默许恶行,甚至沦为鲁迅笔下,那些纯粹只为看热闹,还一边抽水的,可怜的看客。

  ……而我不正也是这样吗?

2017年7月23日星期日

《挽歌》读后感





书名:《挽歌》
作者:方路
出版:有人出版社
形体:微型小说集、马华文学

  若文字有声音,那么方路的文字便是夹杂着雨声和河畔凉风吹过的声音。若文字有味道,那么方路的文字便是抑郁和哀沉的味道。

  当我的学生证终于被发下来后,我便迫不及待到图书馆的马华文学区,随手取了一本不厚的书,过过借书的干瘾。我从未认真品读本土创作(少年小说除外),虽然常听闻这些马华作家的名字,奈何年少时无法细细咀嚼这蕉风椰雨下成长的文字,因此在阅读的旅程上,我比其他人慢了一步。

  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除了长篇小说以外,微型小说竟然是我第二个喜欢的创作形体。这部集子里的每篇作品,具有死亡和乡土的气息,几乎每篇都牵涉到亡者,然而我却没感受到当中华人出殡仪式中的吵嚷和号哭,只有深沉的、寂静的哀悼。实属挽歌。

  我最喜欢的两篇作品为《缄口之河》和《树上旅者》。《野生雨》也是其中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微型小说。《缄》和《树》都与环境课题有关,那些把大自然当成家园的人,在失去家园后,方路都将人们的心情描写得极为细致:“……他一时不知要继续往前走向更深的河谷,或回到河的上游,回到树已被砍伐的部落……”(摘自《缄口之河》)

  有些作品我读不懂,尤其是大约一百字的微型小说。因为读不懂,我只能欣赏方路的文字的美,并将当中的语句都在脑海里排练,好让以后自己也能有所输出。(读完后我还真的去创作了一篇微小说,哈哈)我盼望有那么一天,我是读得懂的。

  近来的阅读旅程趋向马华文学。系友们多少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而基于我时至今日才涉猎本土作品,因而尚未找到一个属于自己口味的作品。方路的写作风格即使不是我的心头挚爱,但他的文字,却给我开启了另一条通往更深处的门,字字句句都渗透进我的生活里。

  

2017年7月19日星期三

《外公》

 父亲节要到了,然而此刻我并不想写父亲。自小我的父母就离异了,父亲这个形象于我而言不过是陌生与冷漠的代名词,我并不想以矫情的手法来描述父亲过去所对我们做的种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于是,我决定写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在家族里算是一名传奇人物。至少他是这么承认的。

    即将迈入七十大关的外公,脸上的皱纹多了,当年的啤酒肚宛如放了气的气球般渐渐下垂;他并不是个魁梧的人,顶多才一米六二,然而细小的双眼折射出熠熠光芒——是对这个世界的愤世嫉俗与不服输。他是叶家人当中肤色最黑的那个,据他所说,是因为年轻时常跟随上司走遍马来半岛的各处森林,因此这是太阳留给他的最佳印记。

    他常说他年轻时的故事,尤其是紧急法令时期的故事和五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我对日据时期的马来亚历史较有兴趣,奈何外公是1948年出生的,对几年前日军如何肆虐马来亚的境况毫不知情,他所知道的只有从他父母亲那里传下来的口述,无法身历其境。此外,他还特别爱吹嘘当年如何以一名优等生的身份勇夺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书法比赛殿军。每当说到他中学时期的丰功伟绩,我外婆总是在旁嘀咕:“从循人中学被退学到隆中华独中,结果还不是连一张高中毕业证书都没有?”

    当年,外公的父亲(即我的曾祖父)是吉隆坡赫赫有名的橡胶园园主,常和英国人打交道。他意识到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刚好我的外公又是众多子女当中最聪明、最有抱负的一个孩子,因此曽祖父花了一大笔钱把我的外公送到循人中学念书。由于当时家境不错,外公是位名副其实的“不学无术的太子爷”,因而在诸多逃学和惹是生非的记录中,被学校勒令退学了。曾祖父不死心,坚持将他送到另一所独立中学受教育,然而他仅仅在隆中华独中度过了半年的高中一生活,便因种种的不良记录而再次遭学校开除。这是他获得书法比赛殿军后的事。据说曾祖父被外公的叛逆和倔强气得中风了。

    时过境迁,外公已不再是当年充满棱角又带点戾气的小伙子。然而,相信我,他的那股牛脾气、固执和愤世嫉俗从来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还越积越厚。每当街上有人惹怒了他,他便嚷嚷要和对方干一场架,殊不知他老态龙钟,压根不是对方的对手。他还常常边看电视新闻边对国家大事破口大骂,说要是当年英国人没赶走马共该多好。

    要说外公温柔的时候,我只曾在他打理小小的茄子园时、和孙子孙女们说话时、抱着哭泣的妈妈时、及在牵着外婆的手漫步在茨厂街时见过。他眼里的柔情,足以融化任何一人。

11.30pm

13/6/2017

2017年7月17日星期一

《海峡边城》读后感



书名:《海峡边城》
形体:长篇小说  (马华文学)
作者:方肯
出版:有人出版社

  “柔佛海峡像什么?”这是左手曾经问过主角筱家的一个问题。

  约是两三年前,我在书店被这本书的提案吸引,于是便将它给买了下来。当时的我还不懂得欣赏马华文学,更是看不懂所谓“从不同视角叙述故事”的描写方法,所以我的书签从那一刻便停留在大草的篇幅中,没有再向前迈进过。

  上了大学后,我才开始重新接触马华文学。也许是中学毕业了的关系,我从之前的看不懂与不理解,演变成现在的看得懂与无限唏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海峡边城》描述的是一群宽柔中学高中好友的成长故事,根据年份描写主角们高中以后的人生及心理活动,非常真实,且平淡中带点寂寥的色彩。

  女主角筱家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第一章便是由她的视角为出发点。其后,由由、小柔、大草、铁蛋、左手、阿绿便轮流替换视角,高中毕业后,这群好友都去了哪里?这些年来,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这些统统都由主角们代为叙述。

  由于我不是柔佛人,因此我对书中描写的某些柔佛人的集体回忆之地点摸不着头脑,譬如百万镇、Danga BaySutera Mall 等等。我只好把这些地方都代入成吉隆坡的金河广场、茨厂街、谷中城购物中心 etc.  但这也无阻我阅读的乐趣,哈哈。这部小说和我曾经读过的一部中国青春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有点相似,都是述说一群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当中不乏一些遗憾、背叛、无奈的存在,比如筱家和小柔的决裂,由由和阿绿错过了彼此之类的。

  这里稍微提些我的个人感觉。我不知道为什么由由那么抗拒阿绿,虽说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难以找到像阿绿那样即使高中毕业后依然默默守护在女孩身旁直到三十多岁的一个具体人物,然而这也表明,不是每一段守护都可换来对方的回首。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拥有徐太宇的幸运。不过,难道就因为这样而放弃继续爱自己所爱的人吗?我认为不是的。只要你爱的那个人,最终使你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这也没什么值得惋惜的。只能遗憾,最终对方选择的始终不是你。

  接下来其中一个小说的转折人物是——小柔。小柔是个非常文静乖巧的女孩,话不多,常常只是默默聆听你的诉说,是个非常好的聆听者。她出生于一个破碎的家庭,自小父母离异,还被妈妈唾弃,因此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她冒充筱家和左手在一起,后来还未婚先孕,看到这个部分我挺感慨的。一个女孩的一生就这样了。我是否该庆幸铁蛋对她的不离不弃?

  如果,你怀念年少时的那段岁月,并偶尔会好奇曾经和你一起逃课、上厕所、到食堂吃饭的伙伴们现在的生活,那么这本书,值得你细细品味。

2017年7月3日星期一

《Another Day In Paradise》





  前几个月,在前往法语班的路上,偶然在车里听见这首歌。

     这首歌的旋律像羽毛般不停地撩动我的心,撩得我痒痒的。一瞬间,无数画面在我脑海里产生。我知道这么说实在太装文青。

    后来,我在 YouTube 成功找到这首歌,叫作《Another Day in Paradise》,由 Phil Collins 1989年发表演唱。我一直很喜欢 Phil Collins,然而我竟不知道这首歌的存在。

    歌词内容以顺叙的手法描述流浪者的故事。流浪者的挽歌。

 话不多说,一起来听听吧。